这两家公司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在虚拟化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无数企业构建高效、灵活IT架构的首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Citrix与VMware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在虚拟化领域的独特魅力与潜在挑战
一、企业背景与历史沿革 VMware:作为虚拟化技术的先驱,VMware公司成立于1998年,由一群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创立
VMware专注于虚拟化软件的开发,其旗舰产品VMware Workstation于1999年问世,标志着x86平台上虚拟化技术的商业化起点
此后,VMware不断推陈出新,如vSphere、vMotion、Virtual SMP等技术,巩固了其在虚拟化市场的领导地位
如今,VMware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隶属于存储巨头EMC集团
Citrix:成立于1989年的Citrix,最初以提供远程访问解决方案而闻名
随着技术的发展,Citrix逐渐转型为应用交付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2007年,Citrix收购了XenSource公司,正式进军虚拟化市场
这一举措不仅扩展了Citrix的业务范围,还加强了其与微软等合作伙伴的关系,提升了其在Windows平台上的“融合度”
二、产品功能与特点 1. 支持平台多样性 Citrix XenDesktop以其广泛的设备支持著称,无论是Windows、MacOS X、PC ThinClient,还是移动设备,尤其是iOS和Android大屏智能设备,XenDesktop都能提供出色的兼容性和用户体验
相比之下,VMware View虽然也支持大部分主流平台,但在iOS和Android的全面覆盖上略显不足,主要局限于PC/ThinClient和iPad
这一差异使得Citrix在移动办公和跨平台协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网络适应性 在网络适应性方面,XenDesktop展现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即使在低带宽环境下(如20-30 Kbps),XenDesktop也能通过配置广域网加速器(如BranchRepeater)来优化性能
然而,其基于TCP的老式ICA技术可能对实时应用表现不佳
相反,VMware View采用了基于UDP的独特设计,内置WAN加速功能,理论上能更好地处理带宽限制,尤其适合窄带环境下的运行
但UDP对延迟和丢包敏感,可能在广域网延时问题上遇到挑战
因此,在网络适应性方面,两者各有千秋,需根据具体网络环境进行选择
3. 虚拟桌面应用交付 在虚拟桌面应用交付方面,Citrix的XenApp以其高兼容性和在线/离线模式赢得了广泛赞誉
然而,这种高功能特性也带来了较大的硬盘缓存、专用服务器以及终端插件的需求,成本高昂,并可能导致应用冲突和用户隔离问题
相比之下,VMware的ThinApp虽然功能相对较少,兼容性较差,但它无需插件和额外服务器,易于与现有环境集成,能保持用户习惯的连续性
每个应用程序被独立打包,互不影响,用户之间有较好的隔离,系统更稳定
这一特点使得ThinApp在某些场景下更具竞争力
4. 管理工具与兼容性 在管理工具方面,VMware的vSphere提供了丰富的新工具来解决复杂虚拟化架构中的问题,具有更好的容错功能、支持虚拟机迁移以及集成虚拟网络交换机等特点
此外,vSphere还支持在虚拟机运行时增加内存、存储和CPU,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而Citrix则推出了面向XenServer和Hyper-V的基本管理软件,其核心功能与VMware相似,如存储链路快照和预配置、工作流和流程集成等
微软的System Center则以其广泛的兼容性脱颖而出,能够管理VMware、Hyper-V以及未来的Xen环境
三、市场地位与未来趋势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VMware、Microsoft和Citrix占据了x86平台上虚拟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VMware在服务虚拟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而Citrix在应用虚拟化方面则是绝对的领导者
随着Windows 7取代Windows XP成为企业标准,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像ThinApp这样的轻量级解决方案,因为它能够无缝融入现有环境,无需大规模的系统升级,同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隔离性
然而,Citrix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产品质量问题、人才流失、合作伙伴不满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
相比之下,VMware虽然在一些功能上稍显不足,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使其在市场上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四、结论 综上所述,Citrix与VMware在虚拟化领域各有千秋
Citrix以其广泛的设备支持、强大的网络适应性和丰富的应用交付功能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而VMware则以其出色的管理工具、广泛的兼容性和稳定的技术实力巩固了其行业领袖地位
企业在选择虚拟化解决方案时,应根据自身需求、预算以及对用户体验和技术成熟度的要求进行综合考量
无论选择哪家厂商的产品,都应以实现高效、灵活、安全的IT架构为目标,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